0552-7162033

首页   >>  政策法规   >>  市级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度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表时间:2019-07-23 10:45    来源:蚌埠市人民政府网  浏览次数:3067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深度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9510

(此件公开发布)



深度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

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蚌埠作为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作用,深度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把蚌埠打造成为联通皖北与皖江、淮河与长江不同区域同频共振的重要交汇点,引领皖北地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振兴发展,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目标。

争取成功加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发展协调会、G60科创走廊。以深度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为抓手,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35年的努力,逐步把蚌埠建设成为通达长三角的综合交通枢纽、面向长三角的资源要素供应基地、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平台、串联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二)基本原则。

1.开放合作、主动对接。充分发挥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平台优势,在工作谋划、理念更新、项目推动、政策制定上找准契合点,有的放矢推动实施一批看得准、有共识、能见效的重大事项(项目),主动构建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

2.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理、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营商环境打造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与都市圈城市的交流合作。

3.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既要抓好当前,聚焦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生态环境、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以基础设施、园区共建、项目招引等方面的合作带动整体融合,抓好一批现有的重大事项(项目)落地实施;又要着眼长远,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谋划部署一批长期任务,不断提高参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广度和深度。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规划政策等高对接。积极配合、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争取我市一批重大项目(工程)、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事项纳入纲要。加快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中粮生化燃料乙醇等清洁能源在长三角地区推广使用。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发展协调会,参与长三角区域商事议事,密切与长三角城市的交往合作。主动对接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新一轮修编,积极加入合肥都市圈。以合淮产业走廊、合—滁—蚌经济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蚌淮(南)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92035)》编制和实施,实现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空间、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规划政策有效对接。(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外事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第一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为抓手,实施《蚌埠市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形成“东融沪宁、南联合淮、西引皖北、北接苏北”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公路方面,提升宁洛、京台高速通行和服务能力,加快沿淮高速建设,补齐东西向高速公路短板,蚌五高速尽快通车、蚌固高速抓紧推进,共享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12小时生活圈”;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现城市内外交通无缝对接。铁路方面,加快皖北城际铁路、沿淮快速铁路的规划建设,形成连通皖北、打通沿淮、贯通江淮的快速铁路网;谋划建设合蚌城际、亳蚌宁扬城际,陆续实现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快速联通。水运方面,加快实施淮河航道“三改二”工程等航道整治工程,打通直接入海通道。航空方面,加快民用机场前期审批,尽早开工建设,打造皖北地区空铁公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华东地区货运综合枢纽;在物流方面,布局申建综合保税区,谋划建设公铁水多式联运的临港产业园综合货运中心,提升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蚌埠铁路无水港功能,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建成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外事局、市水利局等)

(三)全面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围绕产业协作加大以商招商和园区合作共建力度,加速构建与都市圈、长三角配套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怀远、五河、固镇作为全国商品粮大县的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加强对优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打造长三角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紧盯《长三角5G创新发展联盟倡议书》《长三角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推进实施,瞄准5G网络、集成电路产业的布局,发挥中电科40/41所、中国兵器214所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开展我市5G通信产业链建设规划研究,构建以基础材料、基站系统、网络结构、应用产品、终端设备为主线的产业发展链条,参与长三角芯片研发中心建设。聚焦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与我市优势产业契合度较高的硅基和生物基等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金融科技、现代物流、文旅健康等主导产业,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玻璃设计院、丰原集团等领军型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围绕硅基、生物基材料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分类实施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协同合作。各开发区要谋划一批合作项目,与都市圈城市开发区结对合作,通过“飞地经济”、“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合作、整体搬迁等多种模式,开展产业对接合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外事局、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市科技局等)

(四)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放大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外溢效应,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制定《长三角科技创新圈规划》,增进与合肥、上海松江区等江浙沪地区的交流沟通,积极加入G60科创走廊,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为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注入新动能。鼓励驻蚌科研机构、院所、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常态化开展要素对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结合省“三重一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取得实质成效。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获批省级重大攻关、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争取生物基聚乳酸纤维、10.5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MEMS陀螺仪、EMCCD夜光成像仪等项目纳入省科技创新“攻尖”计划。谋划设立蚌埠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积极引进都市圈及长三角区域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来我市设立投资基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人才办、蚌投集团等)

(五)推动绿色生态屏障共建共享。牢固树立生态环保“一盘棋”思想,以淮河—洪泽湖生态廊道治理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强化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保护,高标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建“一核、一江、一区、七廊、多板块”生态空间格局,优化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屏障。重点实施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淮干行蓄洪区调整建设、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实施“一河三湖”(淮河、龙子湖、天河湖、张公湖)等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开展饮用水源地、备用水源点和重点水域保护建设与治理,增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全面开展淮河干支流沿线工业园区和主要污染企业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借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经验,逐步探索实现流域环境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应急通报、联合执法、区域补偿、联防联控。(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

(六)完善一体化要素市场体系。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文化产权、金融资产等权益类要素市场,到2020年底,逐步建成淮河流域的土地、集体林权、农产品、环境能源、高新技术、节能量、碳排放等综合要素交易平台和网上交易平台。积极参与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建设标准互认和采信。完善各类交易制度和监管制度,促进各类要素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把蚌埠市打造成淮河流域的要素交易中心。(责任单位:市公共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七)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协作联动。鼓励优质教育资源与长三角区域通过开展合作办学、教师跟岗交流、干部挂职锻炼、建设高校联盟等方式,联合开展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积极引进上海、南京、合肥等医疗资源丰富的城市以集团化、企业化运作模式,在蚌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优势资源覆盖范围,争取实现预约挂号平台、检查结果信息共享,实行全方位协作。深入实施跨市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探索开展异地备案互认合作,提高异地就医便利性。发挥本地资源特色,参照都市圈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立高品质养老服务机构,与长三角城市共建养老服务基地、养老产业园等。加快区域旅游资源统筹和高效利用,开发区域串联的高品质旅游特色线路。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文博会、金融合作论坛等区域联动活动,邀请合肥等长三角城市参与我市主办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峰会、金融论坛等活动。积极承办高规格、高标准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

(八)实现发展环境全面对标。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借鉴推广上海自贸区服务企业的经验做法,对不属于本部门的事项,不设路障设路标;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单;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不给否决给路径。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深化“十城同创”,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升级版”,塑造优质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政府办公室、市数据资源局、市文明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书记、市政府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各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县区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大决策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别成立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专项小组,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分别任组长,定期研究部署对接融入过程中的专项问题,协调推进工作落实,做实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机制。各成员单位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推进情况、取得的重大进展及经验做法。

(二)完善交流机制。完善我市与都市圈、城市群其他城市政府、部门、县区之间的常态化交流沟通机制。各县区、开发区都要确定都市圈中的一个标杆,明确对接的内容、路径、举措、阶段性目标和工作要求。

(三)强化项目支撑。坚持按照职责分工,结合重大项目谋划、推进机制,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服务能级提升等关键领域谋划实施一批促进区域融合发展的重大支撑性项目,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及长三角。建立市、县(区)对接都市圈、融入长三角的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协调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支持。

(四)营造舆论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意义,向上积极呼吁,争取更多省级层面的认可和支持。开展与都市圈、长三角城市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及时报道展示合作成果。

共享资源

蚌埠市中小企业信息网

指导单位:蚌埠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主办单位:蚌埠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蚌埠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    地址:蚌埠市胜利西路1号中良大厦18楼

电话:0552-7162033    QQ:3110790484    邮箱:bbsme@sina.cn    技术支持:奥祥科技

备案号:皖ICP备12012021-1 公安备案:3403000202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