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2-7162033

首页   >>  政策法规   >>  市级

【部门解读】解读蚌埠市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年)

发表时间:2019-07-23 10:34    来源:蚌埠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网站  浏览次数:2178

问:制定《行动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顺应发展趋势,激发企业主体活力,积极探索服务型制造,提升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着力优政策、搭平台、聚要素等,强化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服务型制造发展环境。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创新技术、产品、业态、管理等,探索丰富服务型制造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资源整合、运营协同,以服务提升带动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提升。

突出重点,示范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围绕电子信息、硅基制造、生物制造、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针对价值链延伸、产品提升、流程再造等,突出重点企业、项目、平台,开展试点示范和宣传推广,引领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

立足实际,服务转型。立足老工业城市发展基础和实际,结合产业、资源等特色,因地、因业、因企探索并创新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积极总结发展经验,服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问:《行动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22年,力争完成“3521”目标计划,即:建立服务型制造培育目录库,入库企业300家以上;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50家以上,其中市级30家、省级15家、国家级5家以上;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意识不断增强,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0%以上;全市服务型制造水平显著提升,积极创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基本形成与制造强市建设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能力,实现制造和服务的协同发展与深度融合,带动制造业价值链整体提升。

问:《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一)推动设计服务提升

大力引进工业设计机构。紧盯 “工业设计名城”目标,积极引进知名工业设计机构(公司)和设计师工作室,对来蚌设立的知名设计机构(公司)分支机构、知名设计大师工作室等,在起步阶段给予办公用房支持;对其因工业设计业务开展需要所购置的仪器设备,按照设备实际采购额的15%给予补助。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来蚌设立分中心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开办费补助。

促进工业设计创新成果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支持蚌埠玻璃设计院、中电科第41所、中兵器集团第214所等创建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继续培育、创建一批省级、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制造企业将可外包的设计业务发包给工业设计机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品牌建设。支持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设计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产品的设计应用研究,提高工业设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促进工业设计集聚发展。突出硅基制造、生物制造、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和布局,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开放共享、专业高效,聚合行业交流、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的创新设计公共平台,为中小微企业设计创新提供服务支撑。加快曹山工业设计小镇建设,办好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着力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小镇和设计资源集聚平台,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专栏1:工业设计发展“四个一”工程

主要内容

实施“一个规划”:分析研究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方向,编制《蚌埠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路径等,引导工业设计产业做大做强,构建具有蚌埠特色的“高起点、抓体系、建机制、打基础、重实效”的工业设计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工业设计名城”。

用好“一个政策”:落实《关于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推进工业设计机构引进、工业设计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工业设计集聚发展等,发挥政策引导效应,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提升“一个平台”在龙子湖东侧曹山及周边区域,高起点规划建设曹山工业设计小镇,着力打造工业设计人才培训、高端人才引进等设计服务和设计资源集聚平台,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办好“一个赛事”:发挥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平台优势,强化高层论坛、合作交流、产业对接等,宣传展示工业设计发展成果;引导企业自主开展赛事活动,促进设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重点企业

蚌埠玻璃设计院、中电科第41所、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安徽魔猴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后青春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普源分离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蚌埠道生精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蚌埠日月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安徽意义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

(二)推广个性化定制服务

开展在线个性化定制。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电子终端、服装等行业企业建立在线设计、客服体验、电子商务平台,形成动态感知、实时响应消费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

推动柔性化生产。推广模块化设计、标准化作业、库存控制、现场控制等方面,支持以物联网技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制造链中的集成应用,鼓励企业推广柔性化生产,引入客户个性化设计理念与定制需求,实现“个性化、多批次、小批量、短交期”的订制生产模式。

培育增材制造定制服务。鼓励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建立专业的设计平台并面向社会服务,推动重点产品数据库开放共享。支持安徽魔猴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蚌埠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等建设3D打印共******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在线提供快速原型、模具开发和产品定制等服务,培育“互联网+”新型个人工作室等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模式。

专栏2:推广个性化定制重点培育企业

安徽魔猴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蚌埠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后青春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宝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心里程科技有限公司、特步(安徽)有限公司、安徽富控电梯有限公司、安徽汇精模具研发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幻客无人机有限公司、安徽丰润食品有限公司等。

(三)优化供应链管理

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强化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同整合,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在装备制造、消费品等行业打造一批供应链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引导企业以市场客户需求为纽带,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通过合并相同业务流程取得规模效应,通过时间优化提高效率,通过信息共享实现“零”库存。

发展供应链管理专业化服务。支持制造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成立专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或与第三方企业开展外包合作,推动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和竞争能力。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发展供应链上下游服务生态圈,大力培育基于产业服务的供应链管理平台,面向制造业高效提供信息咨询、订单管理、物料配送、仓储库存等服务。

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国有企业联合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设立优势产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基金。支持制造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起设立或参股财务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专栏3:优化供应链管理重点培育企业

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科电力装备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神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宝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安徽液力机械有限公司、安徽金威滤清器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凤凰滤清器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行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丰原药业有限公司、安徽泰格维生素实业有限公司、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奥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安徽宏业集团等。

(四)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引导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服务资源,延伸服务链条,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护管理、产品再制造和回收处置能力,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服务”制造转变。

推行远程在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集成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建设运行监测中心、不间断应答中心等服务体系,通过设备跟踪系统或网络服务平台进行远程监测与数据采集,开展故障诊断、远程维修、趋势预测等在线支持服务,提供计量检测、协调管理、资源管理、数据管理等增值服务。

开展绿色环保服务。参与制订绿色环保服务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开展绿色服务认证评价试点,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广家用电器、办公设备,以及部分机电化工类(发动机、蓄电池、轮胎等)产品的售后维修体系和旧件回收,开展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等绿色环保服务。

专栏4: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培育企业

比亚迪(安徽)公司、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天柱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安徽宝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安徽行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大富重工有限公司、安徽配天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安徽央科云终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安徽豪威商用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亚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蚌埠依爱消防电子有限公司、安徽奥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安徽迅启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吉驰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等。

(五)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

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在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支持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创新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以制造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为突破口,实施“制造+服务”的交钥匙工程,提供一体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咨询、系统设计、销售渠道、成套安装和运行维护等成套服务,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促进企业由产品提供商向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商转变。

拓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领域。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充分利用保险服务功能,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总结先进企业经验,加强典型案例推广,带动有基础有潜力的企业向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商转型。

支持承揽国际重大工程。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承包商走出国门,承接国际重大工程项目,由工程承包向标准技术输出、信息系统集成、交钥匙工程、系统解决方案等方向发展。

专栏5: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重点培育企业

蚌埠玻璃设计院、比亚迪(安徽)公司、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行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安徽意义环保有限公司、安徽恒意环保有限公司、安徽清泉环保有限公司、安徽高科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安徽普源分离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安徽浩中机械有限公司、安徽精菱玻璃机械有限公司、安徽天柱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安徽祥源科技有限公司等。

(六)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

实施网络化协同制造示范工程,面向全市重点产业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示范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化制造系统,持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基于互联网的企业间协同,提升上下游产业链的工作效率和协同制造能力。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产业链商务协同能力;积极推进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基于工业云的供应链管理等新技术、新模式在生产中的应用。鼓励中小企业采购使用工业云服务,承接专业制造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七)支持服务外包发展

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将生产流程中非核心但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剥离并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服务外包企业,推进主辅分离,为行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重点支持原材料、电子设备、仪器仪表、专用设备等行业制造企业,立足行业特点或产品功能,为其他单位(个人)开展信息技术、研发设计、能源管理、检测与认证等专业化服务,提升服务收入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引导中小企业改变“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薄弱服务环节进行外包,向社会释放服务需求。

(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重点支持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节能改造。鼓励节能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企业由设备制造商向综合节能服务提供商转变,加大节能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创新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加强项目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综合节能服务水平。强化节能产品评价与检测,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依托行业组织,支持高耗能企业与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对接合作,开展节能培训和节能诊断,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专栏6: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培育企业

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八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天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雪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华光光电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蚌埠中联水泥有限公司、蚌埠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意义环保有限公司、安徽恒意环保有限公司、安徽清泉环保有限公司、安徽祥源科技有限公司等。

(九)引导发展融资租赁服务

鼓励核心技术优、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成立企业财务公司或金融公司,进入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围绕企业产品销售发展特色业务。重点支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医疗设备等制造企业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开展设备融资租赁服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制造业企业和工程建设企业积极探索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引入设备融资租赁模式进行工程建设。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发挥融资便利、期限灵活等优势,提供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十)培育智能服务新能力

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及“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服务平台的运用,积极构建智能服务数字生态,促进分享经济推广普及。鼓励企业开展基于工业大数据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为用户提供协同管理、资源管理、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服务,拓展产品增值空间。支持电子终端、医疗设等企业研发制造智能产品,为个人提供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生活服务、在线教育等高端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发展工业电子商务、线上线下(O2O)等新模式,建立在线采购、产品销售和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推进企业云平台建设,培育提升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能力。

问:《行动方案》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服务型制造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密切部门分工协作,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建立系统联动、上下协同联合推进机制。动态跟踪产业发展态势,着手全市编制服务型制造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各县、区(开发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抓好工作落实,形成推进合力,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支持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有关财税政策,支持服务型制造重点企业、项目、平台等发展。适时出台市级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政策措施,发挥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市天使投资基金等作用,整合各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优先支持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全面落实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大力培育引进工业设计机构,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等生产******业。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服务型制造人才培育体系,加大服务型制造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三)加强示范引领。统筹社会组织、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和制造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开展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创新模式案例总结和经验推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建立市级服务型制造培育目录库,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的企业(平台、项目),推荐申请省“制造强省”政策支持,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补;市再按照省奖补资金1:1配套奖补。探索开展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认定,梯次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发挥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推广和支持力度,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加强基础支撑。推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宽带网络建设和改造。创建一批面向制造业的专业服务平台,瞄准价值链高端环节,完善研发设计、产业技术基础、协同制造、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和融资租赁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支撑制造业企业提升服务创新能力。培育一批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对综合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优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有效提升重点区域、重要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

(五)加强氛围营造。定期开展服务型制造培训、宣传活动,采取专家培训、案例教学、现场观摩、互动交流多种形式,宣传服务型制造理念。组织专家深入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巡访、咨询、诊断等服务,不断深化企业和社会对服务型制造的认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及时宣传我市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成效。适时组织开展服务型制造、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模式研究,积极营造良好的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宣传氛围。

共享资源

蚌埠市中小企业信息网

指导单位:蚌埠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主办单位:蚌埠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蚌埠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    地址:蚌埠市胜利西路1号中良大厦18楼

电话:0552-7162033    QQ:3110790484    邮箱:bbsme@sina.cn

备案号:皖ICP备12012021-1 公安备案:34030002020224号